2012年10月09日09:54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孙涛,365国际速发平台副院长、MPA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全国MPA教指委委员,主要研究政府理论、地方治理、机构编制管理。
■官二代实际已经长期存在,可能由于资讯和媒体的原因,以前不过是没有被披露出来而已。
■我一直认为,并不是所有智商高、能力强的人都适合当公务员。实际上,公务员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不是最多最严格的。
■制度上的设计其实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想不想做,愿意不愿意去做。
■这些年来,“公务员热”作为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社会现象,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窗口。
最近,身为广东中山市人社局纪委书记的母亲梁国影帮儿子更改公务员考试成绩败露,被判刑1年。有评论认为,一个体制内的纪委书记对儿子能当上公务员的期望都如此强烈,“公务员热”和公务员这一身份对大众的诱惑力可想而知。
近年来,各地不时曝出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招考中的种种暗箱操作。近日,365国际速发平台副院长、著名政府机构编制管理学专家孙涛教授就该话题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孙涛教授认为,“官本位意识”是直接影响“公务员热”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
>>>类似事件在体制内并非个案
华商报:梁国影帮儿子考公务员更改成绩事件败露后,有网友认为如今的“公务员热”已经升级到“白热化”状态了,否则身为纪委书记的梁国影也不会为此去拿自己的仕途冒险。
孙涛:类似的事件在体制内并非个案,官二代实际已经长期存在,可能由于资讯和媒体的原因,以前不过是没有被披露出来而已。官员的儿女成为公务员,原本无可非议,只要公平公正。但现实中,市级领导的儿女安排到县上,县领导把儿女安排到乡镇街办,早已不是秘密。一个体制内的处级官员都把考“公务员”当成了“独木桥”,而且不惜拿自己的前途去为儿子争,这说明当前就业形势很不好,也说明大家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预期不是很乐观。
华商报:“公务员热”学界和媒体几年前就呼吁应该“降温”了,但“热度”似乎并没有降下来。
孙涛:我观察到,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有一种现象叫“贫困性膨胀”,许多人都把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当做最好的选择。现在的人都比较理性,更看重职业的中长期因素。公务员相对其他职业有许多优势,所以许多人的首选就是公务员。这是公务员热降不下来的一个原因。
华商报:这些年来官方一直在极力反对和清除“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在政治领域到底有多严重?
孙涛:官本位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说法。“官本位”意识所直接导致的政治行为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崇拜。中国是一个长期受封建权威统治影响的国度,强大的“官本位”思维惯性使得一些人心中只有一条:权力决定一切,权力是一切的核心,形成了对权力的崇拜、膜拜。这种情况虽属少数,但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少见。
>>>西方许多国家,二流人才才作公务员
华商报:有人说,在当下各种压力和竞争都很激烈的社会,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这也是导致许多年轻学子想跻身公务员行列的一个主要原因。
孙涛:中国人自古有学而优则仕的心理,但我认为,独立地看,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当他(她)同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几千个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时候,这肯定是一种不很理性的选择。但从整体看,考公务员、能进入公务员队伍如今已经成了众多青年的普遍选择,而且数量和规模正在越来越大。2006年,我做过一项调查,发现60%到70%的博士后不是希望去做学术研究,或者去自己创业,而是希望去当公务员。我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这种选择行为正在成为群体意识和潮流。
华商报:也有观点认为,青年学子争当公务员也是学有所成报效国家,说明他们有心积极参与政府公共事务,无可厚非。即便说他们在内心深处有“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这对他们参与政府事务影响很大吗?
孙涛:公务员考试择优录取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一直认为,并不是所有智商高、能力强的人都适合当公务员。实际上,公务员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不是最多最严格的,最需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对程序的尊重。在许多西方国家,只有二流的人才才去报考公务员。很有想法的人和最优秀的人反而不去当公务员,他们更看重自身的独立价值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社会还不成熟,公民社会还在成长,个人的发展空间还有限,一个人如果不依附于体制,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华商报:除过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公务员”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
孙涛:一、当公务员可以与权势集团保持着密切联系,当前中国公务员是做官的先决条件;二、公务员的物质生活正在迅速改善;三、具有更高的职业稳定性,尚未完全打破“铁饭碗制”;四、监督机制缺失、不完善。
>>>权力寻租主要是通过“决策”来实现
华商报:许多人认为,当官就会有“权力寻租”机会,你如何看待公务员群体中潜在的“权力寻租”现象?
孙涛:并不是所有的公务员都有“权力寻租”的机会,这主要存在于一些强权、强势部门单位。反映在“公务员热”现象上,就是这些部门单位的报考人数非常多,反之那些没有“权力寻租”机会的部门单位报考的人就很少,甚至没有人问津。在政府部门,权力寻租主要是通过“决策”来寻租。在西方国家,决策的环节是公开的,是通过立法机关来参与和最终决定的。而我们的决策都是地方政府内部来决定的,而且地方政府受制约监督的空间很小。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富二代”从政、考公务员的人如今越来越多了。这里面可能涉及到一个官商串谋的问题。听说有些家族内部已经开始有分工:比如有的人去当公务员,有的人经营企业。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和警惕。
华商报:你认为当前“公务员”招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孙涛:主要的问题出在报名条件设置、面试和体检这三个环节。笔试大家认为相对比较公平。报名条件设置、面试和体检基本上都是由招聘方来自主操作的,如果将来能通过第三方来完成,或者说由第三方监管的话,许多操作就可以避免。制度上的设计其实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想不想做,愿意不愿意去做。这就涉及到一个利益交换的问题。如果他这次录取了一个熟人或同僚的子女,那么将来他的子女或亲友孩子就会被对方优先录取。而从外表看,这个交换里并没有涉及到金钱。就我的观察,异地任职和交流轮岗很容易滋生利益交换。
华商报:也就是说,公务员考试制度如今依旧不完善?
孙涛: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啊!考核监管乏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我把这总结为造成“公务员热”的制度性原因。公务员的考核、监督制度是公务员制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监督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而不良的监督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但当前在我国对公务员的监督、尤其是对领导的监督还相当乏力。财产申报制度作为国际上通行的监督机制已经得到了有效证明,但这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至今尚未全面施行。所以我一直认为,是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为公务员的权力寻租与贪污腐败留下了可乘之机。一些择业者看重的就是公务员这一职位所易产生的灰色收入和不法收入。如果没有或缺少制度性的监督与约束力,权力必然产生寻租,机会主义等腐败行为必然发生。
>>>“招考”丑闻基于地方政府权力太大
华商报:作为政府机构编制和管理学研究专家,你认为如何才能给“公务员热”降温,让其回归本质。
孙涛:国家机关之所以诱人,根本原因在于公务员机制建设存在缺陷,以及公务员的饭碗太“铁”。这些年来,“公务员热”作为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社会现象,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窗口。只有当体制改革到位,监督机制相对完善之时,“公务员热”才会主动降温。这方面中央部委做得好一些,因为关注的人太多。回头看最近几年公务员招考中出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省级政府以下的地方政府。在“城市化”大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的权力太大了,而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
华商报:你认为“公务员热”还会持续多久?
孙涛:“公务员热”的根本是“官本位”思想,该思想的根源是传统文化。所以就目前的体制来看,相信像梁国影这样用权力暗箱操作公务员招考的“丑闻”今后还会再发生的。所以我们除寄希望于公务员考试制度改革外,同时也只能寄希望于公民社会和媒体对公权的监督和制约。